周浦
在上海是很有名气的,有“浦东十八镇,周浦第一镇”之美誉,也有“小上海”之称。
如今的周浦,繁华与历史相伴,新建小区与老房旧宅相对,历史遗珠散落在现代时光中。
风格多变的老宅院
周浦留存下的老宅院不算多,
但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。
闾邱氏宅
仿佛能穿越时光
南油车弄41号的闾邱氏宅位于纵横交错的老街中。闾邱氏宅为闾邱子荣在光绪九年建造。该宅坐北朝南,大门开向东侧。
建筑四面围合,形成一个庭院。庭院又有半面墙分割为两个院子。里面院子有一口古井。
北面为两层高的建筑主体,其他为一层高建筑。老宅已被不同人家租住,原本一正厅两厢房的布局难以细细探究,建筑内精美的雕花月梁展现出鼎盛时的繁华。仪门保存完整,精细的雕刻和完整的门饰,让老宅盛景依稀可见。
傅雷旧居
江南传统民居
东大街上的傅雷旧居建于清代,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,原名曹家厅。傅雷4至12岁时,曾居住于此,属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傅雷旧居占地面积有七百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,砖木结构为主。大堂结构保存较为完整,但地面塌陷比较严重,两厢房也有所损坏。
期待,未来傅雷旧居能焕发新活力。
张宅
中西合璧
川周公路4436号张氏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,外观小巧精致。虽然面宽仅8米左右,进深仅20米,却布局精巧、紧凑。大门偏在一侧,为石库门形式,上有简洁的雕花与线脚,门扇为铁钉门。
穿过轿厅是一个偏天井,可以看到天井东侧高高的墙面上的绿琉璃漏窗。正房两层,局部三层。靠近天井的立面上有成排的现代风格竖向长窗。墙面使用的是本地少见的清水砖,山墙面顶部有少量雕花,整体线脚简洁大方。
浙宁会馆
仅存的会馆式建筑
川周公路4482号的浙宁会馆建于清末,是浦东南片地区仅存的会馆式建筑。
浙宁会馆是二层楼房,面阔7间,里外上下共有房41间。虽然内部也被不同人家租住,但依然能够看到其独特的飞檐、斗拱、方木弯椽,以及龙头造型的屋檐装饰。
会馆大厅建筑台基高0.5米,正前方有垂带踏跺,3米宽,中部有中国传统图案雕刻。
顾家宅
宽阔花园
顾家宅,位于东南新村一村,建于民国时期,原宅院较大,现仅存一口老井、一幢楼房及部分花园。
穿过依然有人使用着的客堂间,可以走到前面的天井花园。现在底层花园被分割成两个庭院,原格局依稀可见,花园里的桂花树、松柏依然郁郁葱葱。
沈家宅
门框雕刻精美
沈家宅位于顾家宅不远处,进口位于顾家宅68号。宅院范围大概是东西35米,南北35米,现有二十余户居民居住。
宅院周围有一圈勒脚围绕,共有东、南、西三个门。东、西两门一样,保存完好,门上雕花丰富,石质门框边上的西洋柱更是精美,门楼雕刻精细,立体感强烈,两只凤凰盘旋于门头,显示出江南传统民居特色。
南八灶街153号
木工雕刻精细
周浦地区老牌粮棉店。作为浦东南片地区曾经的粮棉集散地,这里曾左右了浦东大部分地区的粮棉价格。
原本的三进院落,现在仅存临街门面房和一进大厅,二层楼的木窗框内,依然可见精致雕花。
打上时代烙印的街巷
在解放前很长一段时期,周浦镇是原南汇县的经济中心和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,有中大街等30余条街道,分布于咸塘港和周浦塘交汇处两岸。
中大街
繁华依旧
中大街大部分改建成小上海步行街,庙宇造型的小上海旅游文化城占据了街道的半壁江山。中大街的本来面目要走到步行街的尾端,穿过鳞次栉比的小吃摊位才能一窥。
椿樟街
曾经的商业街
街道平均宽度三米,全长约三百四十米。该街西侧约三平方公里范围内保留着大量民居,没有被严重破坏。
当地老人表示,椿樟街以前都是门面房,有小商品店、五金店、鞋店、小饭店、豆腐店、理发店,非常热闹。
南油车弄 北油车弄
古镇弄堂
南油车弄、北油车弄属于十分有古镇味道的弄堂。行走在街巷中的,大多是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老人,或是外乡人租住着。
这一街区保存较好的建筑有位于南油车弄41号的闾邱氏宅、南油车弄5号、23号,以及北油车弄16号、13号、15号等建筑。
编辑:王雨濛
摄影摄像:朱泉春
邮箱:pdxinwenchu@163.com